一、成品的维护:
1、施工场所周围应做排水沟,或做成必定排水斜度。
2、边坡坡脚做好排水设备,防止水进入。
3、基坑(槽) 的边坡斜度,必须要符合要求。
4、土方不该堆在基坑边际。资料堆积应距坑沿1m以上的间隔。
5、超重物距土坡的安全间隔距离:汽车不小于3m;马车不小于2m;起重机不小于4m;土方堆放不小于1m,堆土高度不超过1.5m。
6、当基坑比较深或晾槽时间较长时,为预防边坡失水松散或地面水的冲刷、洗礼影响边坡的安稳性,应选用薄膜或砂浆掩盖,或砌石、草袋装土堆压、挂铁丝网抹水泥砂浆等办法维护。
7、坡顶防止堆积超越限额的静载物质,一起防止外力的轰动。在基坑(槽)回填并安稳 前要保持对基坑边坡位移及沉降的观测。
8、基坑(槽) 挖至规划标高后,对原土外表不得扰动。
二、路基注浆加固后的质量通病防治办法:
1. 场所积水(场所范围内部分积水)
产生的原因:
(1) 场所周围未做排水沟或场所未做成必定排水斜度,或存在反向排水坡。
(2) 丈量误差,使场所标高纷歧。
防治办法:
(1) 按要求做好场所排水坡和排水沟。
(2) 做好丈量复核,防止呈现标高错误。
2. 挖方边坡塌方(在挖方过程中或挖方后,边坡土方部分或大面积陷落或滑塌)
产生的原因:
(1) 基坑(槽)开挖较深,未按规则放坡。
(2) 在有地表水、地下水作用的土层开挖基坑(槽),未采纳有用降排水办法。
(3) 坡顶堆放过大的或受外力承重影响,使坡体内张力增大,土体失去安稳性而导致塌方。
(4) 土质松软,开挖次序、办法不妥而形成塌方。
防治办法:
根据不同土层土质状况选用恰当的挖方斜度;做好地面排水办法,基坑开挖范 围内有地下水时,采纳降水办法;坡顶上弃土、堆载,使远离挖方土边际 3~5m;土方开挖 应自上而下分段分层依次进行,并随时做成必定坡势,以利泄水;防止先挖坡脚,形成坡体 失稳;相邻基坑(槽)开挖,应遵循先深后浅,或一起进行的施工次序。处理办法,可将坡脚 塌方铲除,做临时性支护(如堆装土草袋设支撑护墙)办法。
3. 超挖(边坡面界面不平,呈现较大洼陷)
产生的原因:
(1) 选用机械开挖,操作操控不严,部分多挖。
(2) 边坡上可能存在松软的土层,难免到受外界因素影响的自动滑塌,形成坡面凹洼不平的现象。
(3) 丈量放线错误。
防治办法:
机械开挖,预留0.3m厚选用人工修坡;加强丈量复测,进行严厉定位。
4. 基坑(槽)泡水(地基被水淹泡,形成地基承载力下降)
产生的原因:
(1) 开挖基坑(槽)未设排水沟或挡水堤,地面水流入基坑(槽)。 (2) 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,未采纳降水办法将水位降至基底开挖面以下。
(3) 施工中未接连降水,或停电影响。
防治办法:
开挖基坑(槽)周圈需要设排水沟或者挡水堤;若有地下水位以下挖土应下降到地下水位,使水位下降至开挖面以下的0.5~1.0m。
5. 基底产生扰动土
产生的原因:
(1) 基槽开挖时排水办法差,尤其是在基底积水或土壤含水量大的状况下进行施工,土很容易被扰动。
(2) 土方开挖时超挖,后又用虚土回填,该虚土经施工操作后亦改变了原状土的物理功能,变成了扰动土。
防治办法:
(1) 仔细做好基坑排水和降水作业。降水作业应待根底回填土完结后,方可中止。
(2) 土方开挖应接连进行,尽量缩短施工时刻。旱季施工或基槽(坑)开挖后不能及时进行 下一道工序施工时,可在基底标高以上留15~30cm的土不挖,待下一道工序开工前再挖除。 选用机械挖土时,应在基底标高以上留必定厚度的土用人工铲除。冬天施工时,还应留意基 底土不要受冻,下一道工序施工前应仔细查看。禁止受冻土被荫蔽掩盖。为防止基底土冻住, 可预留松土层或选用保温资料掩盖办法,待下一道工序施工前再铲除松土层或去掉保温资料掩盖层。
(3) 严厉操控基底标高。如单个地方发作超挖,严禁用虚土回填。处理办法应征得规划单位的同意。
上一条: 背后注浆与隧道帷幕注浆的区别是什么